诗词大会为什么说刘禹锡竹枝词里是“唱歌声”而不是“踏歌声”?

诗词大会为什么说刘禹锡竹枝词里是“唱歌声”而不是“踏歌声”?

俞敏如 2024-11-18 百科资讯 971 次浏览 0个评论

诗词大会为什么说刘禹锡竹枝词里是“唱歌声”而不是“踏歌声”?

中唐诗人刘禹锡,堪称金句小王子,他的诗歌中既有讽喻的深刻,也有正能量的鼓舞,更有爱情的婉约。尤其是他那首《竹枝词》更是将恋爱中少女怀春的婉曲心事写得精妙绝伦,成为了经典。

在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五季中,有一道题与这首诗相关,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。题目要求选手在“闻郎江上唱歌声”与“闻郎江上踏歌声”中划去一个错误选项。答案给出了前者为正确,后者为错误。

然而,不少友友认为,这句诗到底是“唱歌声”还是“踏歌声”本身是有争议的,像这样有争议的诗句不应出现在正误二选一的题型中。实不相瞒,当时我也是这个想法。但今天细读这首诗的时候,我有了不同的看法。

我们先来重新读读这首诗。

《竹枝词二首·其一》

唐·刘禹锡
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
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
在这首诗中,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技巧,以“晴”写“情”,道出少女春心,读之令人心动不已。

对于第二句中的“唱歌声”或“踏歌声”,其实重点在于那动听而有情的歌声,是少女耳中听到继而产生揣摩心理的基础。

《竹枝词》本是三峡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,在刘禹锡之前,顾况就写道“巴人夜唱竹枝后,肠断晓猿声渐稀”。而刘禹锡自己,也是能唱竹枝词的,白居易有:“几时红烛下,闻唱竹枝歌?”而在刘禹锡同题诗其二中首两句为“楚水巴山江雨多,巴人能唱本乡歌”,这里用的是“唱”。所以,“唱歌声”这一用法肯定是正确的。

至于“踏歌声”,现在有少数版本是这样写,且我们印象中的确有过“踏歌声”的诗句,李白《赠汪伦》里就有名句曰“忽闻岸上踏歌声”。但对比刘禹锡诗与李白诗,我们可以发现,两首诗中歌者所处的地点是不同的。李白诗中汪伦踏歌是在“岸上”,而刘禹锡诗中少女的对象唱歌的地方是在“江上”。

“踏歌”有两种解释,一种是手拉手、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,一种是边走边唱的行吟歌者。无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,在岸上都可实现,而在江上则不太好实现。刘禹锡诗中,情郎是划着小舟在江上,如何边走边歌呢?那画面有点无法想象。

所以,我觉得诗词大会给出的答案是划掉“踏歌声”是合理的。但遇到这种多数人答错、争议较大的情况,节目组是否应该给嘉宾一些时间来作权威解读,而不是匆匆略过呢?

总的来说,无论是“唱歌声”还是“踏歌声”,都各有其妙,但在刘禹锡的这首诗中,“唱歌声”似乎更为贴切。这也许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,让我们在字句间寻找最佳的解释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武汉联合发展停车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诗词大会为什么说刘禹锡竹枝词里是“唱歌声”而不是“踏歌声”?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